江郎才尽的历史材料

news2024/9/21 22:42:57

关于江郎才尽的历史材料

导语:江郎才尽比喻才思减退。原指江淹少有文名,晚年诗文无佳句。比喻人的文采思情衰退。下面是语文迷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成语典故,欢迎阅读,谢谢!

关于江郎才尽的历史材料

【汉字】江郎才尽

【拼音】jiāng láng cái jìn

【释义】释义“江郎”,指南朝文学家江淹,年轻时很有才气,到晚年文思 渐渐衰退。“尽”,完,没了。江郎的文才没了。比喻才思减退。原指江淹少有文名,晚年诗文无佳句。比喻人的文采思情衰退。

【语法】主谓式;作谓语、定语、补语;用于书面语

【近义】黔驴技穷、江淹才尽、才疏学浅、才思枯竭

【反义】出类拔萃、初露锋芒、才华横溢、才高八斗

  【成语故事】

《南史》中除了记载以上故事外,还记载了一个类似的“索锦”的故事,发生在张协与江淹之间。

南朝的江淹,字文通,宋州济阳考城(今河南省商丘市民权县程庄镇)人,他年轻的时候,就成为一个鼎鼎有名的文学家,他的诗和文章在当时获得极高的评价。 可是,当他年纪渐渐大了以后,他的文章不但没有以前写得好了,而且退步不少。他的诗写出来平淡无奇,而且提笔吟握好久,依旧写不出一个字来; 偶尔灵感来了,诗写出来了,但文句枯涩,内容平淡得一无可取。于是就有人传说,有一次江淹乘船停在禅灵寺的河边,梦见一 个自称叫张景阳的人,向他讨还一匹绸缎,他就从怀中掏出几尺绸缎还他。因此,他的文章以后便不精彩了。又有人传说,有一次江淹在冶亭中睡午觉,梦见一个自称郭璞的人,走到他的身边,向他索笔,对他说:“文通兄,我有一支笔在你那儿已经很久了,应该可以还给我了吧!” 江淹听了,就顺手从怀里取出一支五色笔来还他。据说从此以后,江淹就文思枯竭,再也写不出什么好的文章了。

江淹曾不无得意地对弟子说:吾本素官,不求富贵,今之忝窃遂至于此,平生言止足之事,亦以备矣。在这种养尊处优的环境下,江淹再也没有写出好的文章。江淹的文思枯竭,江郎才尽。[1]

其实并不是江淹的才华已经用完了,而是他当官以后,一方面由于政务繁忙,另一方面也由于仕途得意,无需自己动笔,劳心费力,就不再动笔了。久而久之,文章自然会逐渐逊色,缺乏才气。

  【存在误读】

  历史考证

很早就有人怀疑“江郎才尽”的真实性。古直《诗品笺》引张溥的话道:“江文通遭梁武,年华望暮,不敢以文陵主,意同明远,而蒙讥才尽。世人无表而出之者,沈休文窃笑后人矣。”意思是说,江淹生怕梁武帝妒忌,故意说自己才尽,这种情况不被后人了解,沈约知道了一定会笑话,因为沈约就有这样的经历。据《梁书·沈约传》记载:“约尝侍宴,值豫州献栗径寸半。帝奇之,问曰:‘栗事多少?’与约各疏所忆。少帝三事。出,谓人曰:‘此公护前,不让即羞死!’”沈约乃一代饱学之士,然在文人皇帝面前却唯有避让三分,以免招致祸端。我们说他识时务也好,说他工奉承也罢,然而文人皇帝对文士的钳制与文才的扼杀却是不争的事实。更有甚者,善为诗赋的江淹“遭梁武,年华望暮,不敢以文陵主,意同明远,而蒙讥才尽,世人无表而出之者,沈休文(沈约字休文)窃笑后人矣”。江淹在梁武帝面前也不敢显山露水,怕遭妒忌,故而推说“才尽”,死后只落得“少以文章显,晚节才思微退,时人皆谓之才尽”(《梁书.江淹传》)的盖棺之论。“江郎才尽”一语自此成为嘲弄文人才思枯竭的口头禅,江淹也受到历代文人的讥讪。只有遭际相近的沈约看破机关,晓得江淹不是“才尽”,而是“要命”。

  江淹梦笔

关于解释“江郎”为何“才尽”的版本很多,流传最广的版本是:某一天,江淹在园中凉亭午睡,迷蒙中梦见一个叫郭璞的人对他说:“我有一枝笔放在你这里己经很久了,是不是应该归还给我了。”江淹一摸怀中,果然有枝笔,拿出一看,竟是枝五彩笔。于是,他就把这枝五彩笔还给了郭璞。谁知一觉醒来,这位曾写出过不少峭拔苍劲诗文的大才子,竟然文思全无,再也写不出五彩缤纷的文章了。这就是那个无论如何也让人难以置信的江郎梦中还笔的故事。

另有传闻:有一次江淹乘船停在禅灵寺的河边小睡,梦见一个自称叫张景阳的人,向他讨还一匹绸缎,他就从怀中掏出几匹绸缎还他。因此,他的文章以后便不再精彩了。

  江郎智慧

“江郎才尽”这一带贬意的成语,一千五百多年来就一直陪伴着江淹。他自幼勤奋好学,六岁能诗,十八岁己熟背“五经”,所作《恨赋》、《别赋》,更显其才华横溢,被誉为千古奇文。只可惜,中年的江淹突然罢笔,落了个“江郎才尽”的名声。也许人们并不清楚,聪明的江淹正是用“江郎才尽”的把戏,把后人给涮了一把。

据《梁书》记载,南朝宋顺帝泰始二年(公元466年),二十岁的江淹因聪慧超群,成为宋建平王刘景素的幕僚,并随建平王在衮州任文书之职。后因受广陵令郭彦文的牵连,被捕入狱。在狱中,江郎用生花妙笔把自己的哀叹诉诸笔端。不知是建平王爱惜人才,还是江郎的文章感人之至。总之,刘景素览文后,旋即放人。不久,江淹在衮州考中秀才,因为策论文章得到上司欣赏,很快升任巴陵王国左常侍。此后,江淹官运亨通,历仕南朝宋、齐、梁三朝,直至封侯而终。从江淹的发迹历程可以看出,是他的锦绣文章帮助了他。

中国的文人墨客,自古以才情留名,而让江淹名垂千古的却是因“江郎才尽”。但从江郎的经历可以看出,他不是真的才尽,而是恰恰相反。自幼丧父,家境贫寒,曾采薪养母的江淹,最知道贫穷卑贱的滋味。他任御史中丞后,总结了自己以前的经验教训,力戒广陵令郭彦文写写画画的毛病,并搞了一出梦中还笔的把戏,以期从此罢笔。即使不得己而写,也只是写写“皇齐启运从瑶玑”之类的应景华丽篇章。为的是,博君王之欢心,能苟全于乱世。他把所有令人惊叹的文采都转化成了于乱世求生存的智慧,虽然这是一种苟且的当奴才的智慧。写到此,不禁让我想起了曾经被称为文豪的郭沫若先生。

如果说江淹的《恨赋》、《别赋》是千古绝唱,那么他的托梦还笔便是旷世奇谋。他深悟君王的专擅思维,宁可背上“江郎才尽”的名声被后人讥笑,也不愿因文而引火烧身。他曾对弟子们说:“人生行乐耳,须富贵何时。吾功名即立,正欲归草莱耳。”(《梁书》),这也许就是他借梦罢笔的真正原因。事实上,江郎何曾才尽?罢笔后的江淹仍然智慧聪明着呢!

齐东昏侯永元年,崔慧景因拥兵自重而造反。叛军围困了京城,士族官僚纷纷投身叛军门下,只有江淹称病不出。崔慧景失败后,众人对江淹的明智佩服得五体投地。后来萧衍又率兵起事,士族们有了前车之鉴,人人安之如素,而江淹却脱掉原来官服,投奔萧衍去了。萧衍获胜称帝,是为梁高祖武皇帝。江郎获得梁武帝重用,官至尚书左丞,权倾朝野。就在这一静一动之间,江郎显现了过人的政治智慧和聪明才智,这显然不是“江郎才尽”了。有意思的是,迄今为止也没有人觉得“江郎才尽”是误读了历史。

自古以来,中国文人对社会问题一般有三种心态:一是无意为之而不写;二是有意写而不写透;三是知道不便写而不写。江淹无疑也历经了这三种心态意境,最终为了求得生活安逸而罢笔。但,不论怎么说,这样心态下的人格是曲扭的。可这并不是江淹的耻辱,专制制度注定了文人本身的悲剧。当然,在这一悲剧中,往往也不乏喜剧色彩。所以,今天总有人喜欢拉出一些古人来开涮。就像“江郎才尽”这句成语,看似后人在拿江郎嘲笑开涮,殊不知,正是江郎借托梦罢笔的把戏,把拿他开涮的人涮了一千五百多年。

本文来自互联网用户投稿,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mw.xjx100.cn/news/1579613.html

如若内容造成侵权/违法违规/事实不符,请联系我们进行投诉反馈email:809451989@qq.com,一经查实,立即删除!

相关文章

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的历史典故

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的历史典故“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是范仲淹的名句。今天就给大家具体讲一下先天下之忧而忧的历史典故,希望读者喜欢。先天下之忧而忧的历史典故宋仁宗曾经派范仲淹去西北抗击西夏。范仲淹确实是一个合适的人选。他不…

苏武牧羊的历史典故

关于苏武牧羊的历史典故(通用6篇)  苏武出使的时候,才四十岁。在匈奴受了十九年的折磨,胡须、头发全白了。回到长安的那天,长安的人民都出来迎接他。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关于苏武牧羊的历史典故,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苏武牧羊的历史典故 篇1  匈奴自从给卫青、…

一个朱元璋不为人知的小故事

一个朱元璋不为人知的小故事导语:朱元璋是中国历史上最杰出的君主之一。一生勤于政事,建树颇多,特别是创设了大量的制度典章,不但打下了明朝近三百年基业,还影响到清朝。下面是yuwenmi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人物故事,欢迎阅读与借鉴,谢谢!人物简介大明太祖高皇帝朱元璋(1328年…

吴下阿蒙的造句

吴下阿蒙的造句  吴下阿蒙,指三国吴之名将吕蒙,后亦以讥缺少学识、文才者。接下来小编搜集了吴下阿蒙的造句,欢迎查看。  1、经过数个月的学习,小张已经不是昔日的吴下阿蒙了。  2、中国可以“强硬”,据理力争维护国家的核心利益的根源在于今天中国已非“吴下阿蒙”…

鱼腥草的历史典故

有关鱼腥草的历史典故我国早在两千多年前就把鱼腥草作为野菜佐食。相传春秋时代越王勾践卧薪尝胆、炼意励志之时,曾带领众人择蕺菜(鱼腥草)而食之,以充饥废荒;魏晋时起,蕺菜便正式作为药用,以“鱼腥草”之名收入医药典籍。 鱼腥草的功效与作用。今天小编…

十个历史典故

十个历史典故中国有三千年的文化历史,你知道多少历史典故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整理的十个历史典故,欢迎大家阅读参考!1 高山流水春秋时俞伯牙工琴,琴曲托意摇深,常人难解,仅钟子期能赏。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赞曰:“善哉,娥峨兮若泰山。”伯…

三打祝家庄的故事

三打祝家庄的故事导语:《水浒传》是我国四大古典名著之一,作者以其高超的艺术笔触为读者勾勒出许许多多栩栩如生的古代英雄形象。下面是yuwenmi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历史故事,欢迎阅读与借鉴,谢谢!孙立一行投奔梁山时,正是宋江骑虎难下之时,梁山由吴用率领阮氏三兄弟和吕方郭…

免死慈母饭的历史典故

免死慈母饭的历史典故楚王刘英谋反案牵连到很多人。楚王的亲信、案犯颜忠、王平在供词中就说,隧乡侯耿建、郎陵侯臧信、护泽侯邓鲤、曲成侯刘建四人也参与了谋反。因此,这四人被逮捕入狱。今天小编就来分享一下免死慈母饭的历史典故,相信各位读者会有兴趣。免死慈母饭的历史…

吴下阿蒙的历史典故

吴下阿蒙的历史典故  吴下阿蒙的解释  [释义] 吴下:现江苏长江以南;阿蒙:指吕蒙。居处吴下一隅的吕蒙。比喻人学识尚浅。  [语出] 晋虞溥《江表传》:“至于今者,学识英博,非复吴下阿蒙。”  [用法] 偏正式;作宾语;含贬义  吴下阿蒙的典故  三国时,据有江东六…

梅山龙宫游记作文

梅山龙宫游记作文3篇  梅山龙宫与大熊山的九龙峰、九龙池一脉相通。相传黄帝登熊山,将灵毓葱笼的九龙峰点化成九条青龙,沿九股清泉游入可通五湖四海的九龙池。下面小编整理了梅山龙宫游记作文,欢迎阅读参考  梅山龙宫游记作文篇1  五一假期,我和爸爸、妈妈、表哥一起走…

孺子牛历史典故

孺子牛历史典故  孺子牛是极具中国特色的喻称,其背后有着什么样的故事呢?下面是小编分享的孺子牛历史典故,一起来看一下吧。  【出处】《左传哀公六年》。  【释义】原意是表示父母对子女的过分疼爱。后人们用孺子牛来比喻心甘情愿为人民大众服务、无私奉献的人。  …

《龙宫借宝》教学设计

《龙宫借宝》教学设计作为一名为他人授业解惑的教育工作者,就有可能用到教学设计,借助教学设计可以让教学工作更加有效地进行。如何把教学设计做到重点突出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龙宫借宝》教学设计,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龙宫借宝》教学设计1教学要求:  1、学习本…

东海龙王塌东京的故事

东海龙王塌东京的故事导语:东海龙王敖广在中国东方为尊位,按周易来说东为阳,所以东海龙王排第一也就理所应当的了, 龙是中国古代神话的四灵之一。下面是yuwenmi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神话故事,欢迎阅读与借鉴,谢谢!很久很久以前,玉皇大帝派敖广治理东海,派妙庄王治理东京。那…

郭子仪单骑退回纥的历史典故

郭子仪单骑退回纥的历史典故郭子仪戎马一生,屡建奇功,但他从不居功自傲,忠勇爱国,宽厚待人,因此在朝中有极高的威望。 下面是小编精心收集郭子仪单骑退回纥的历史典故,欢迎阅读。郭子仪单骑退回纥的历史典故郭子仪手下有一名大将叫仆固怀恩,在安史之乱中立过战功。他不满意唐王…

张仪瓦解齐楚联盟历史典故

张仪瓦解齐楚联盟历史典故  苏秦游说六国,采用合纵战略,联合起来,共同对抗强大的秦国。张仪则帮着秦国到各国游说,要这些国家与秦国联合攻击别国,叫“连横”。  六国中,齐国和楚国比较强大,两国结成同盟,对付秦国的“连横”。这成了秦惠文王的一块心病,他千方百计…

成语鸿雁传书的历史典故

成语鸿雁传书的历史典故  【鸿雁传书的典故出处】《汉书苏武传》。  【鸿雁传书的典故释义】鸿雁是大型候鸟,每年秋季南迁,常常引起游子思乡怀亲之情和羁旅伤感。鸿雁传书指通信。后来,人们就用鸿雁比喻书信和传递书信的人。  【鸿雁传书的历史典故】  汉武帝天汉元…

鸿门宴的历史典故

鸿门宴的历史典故  在日常学习、工作抑或是生活中,大家对作文都再熟悉不过了吧,写作文可以锻炼我们的独处习惯,让自己的心静下来,思考自己未来的方向。相信许多人会觉得作文很难写吧,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历史故事作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鸿门宴的历史典故 篇1…

历史典故:掘地见母

历史典故:掘地见母  据《左传隐公元年》记载:郑庄公弟兄二人,母亲武姜因生庄公时难产,因此对他心生厌恶,取名“寤生”,相反对其弟弟叔段却百般宠爱。按照古制,寤生是老大顺理成章地继承了王位,成为郑国君主。母亲武姜更加心怀不满,千方百计培养叔段的势力,以便强大…

胸有成竹的历史典故

胸有成竹的历史典故  胸有成竹的解释  [释义] 原指画竹子在动笔之前脑子里先有竹子的完整形象。现比喻做事情动手之前心里已有主意;有打算或有把握。成:完全的。  [语出] 宋苏轼《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故画竹;必先得成竹于胸中;执笔熟视;乃见其所欲画者;急起从之;…

中国古代四大美女之羞花的历史典故-历史典故素材

中国古代四大美女之羞花的历史典故-历史典故素材719~756年,唐代蒲州永乐人(陜西华阴县人)。通晓音律,能歌善舞。最初为唐玄宗的第十八子寿王的王妃,唐玄宗见杨玉环的姿色后,欲选入宫中,着为女道士,号太真。天宝四年(745)入宫,得唐玄宗宠幸,封为贵妃,(时玄宗年六十一,…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