杞人忧天文言文原文加翻译

news2024/9/21 5:33:26

杞人忧天文言文原文加翻译

  杞人忧天传说是我国历史悠久的民间传说之一,下面小编整理了杞人忧天文言文原文加翻译,欢迎大家参考借鉴!

杞人忧天文言文原文加翻译

  杞人忧天文言文原文加翻译

  译文

  古代杞国有个人担心天会塌、地会陷,自己无处存身,便食不下咽,寝不安席。另外又有个人为这个杞国人的忧愁而忧愁,就去开导他,说:“天不过是积聚的气体罢了,没有哪个地方没有空气的。你一举一动,一呼一吸,整天都在天空里活动,怎么还担心天会塌下来呢?” 那人说:“天是气体,那日、月、星、辰不就会掉下来吗?” 开导他的`人说:“日、月、星、辰也是空气中发光的东西,即使掉下来,也不会伤害什么。” 那人又说:“如果地陷下去怎么办?” 开导他的人说:“地不过是堆积的土块罢了,填满了四处,没有什么地方是没有土块的,你行走跳跃,整天都在地上活动,怎么还担心地会陷下去呢?” (经过这个人一解释)那个杞国人才放下心来,很高兴;开导他的人也放了心,很高兴。

  原文

  杞国有人忧天地崩坠,身亡所寄,废寝食者。又有忧彼之所忧者,因往晓之,曰:“天,积气耳,无处无气。若屈伸呼吸,终日在天中行止,奈何忧崩坠乎?”

  其人曰:“天果积气,日、月、星宿,不当坠邪?”

  晓之者曰:“日、月、星宿,亦积气中之有光耀者,只使坠,亦不能有所中伤。”

  其人曰:“奈地坏何?”

  晓之者曰:“地,积块耳,充塞四虚,无处无块。若躇步跐蹈?终日在地上行止,奈何忧其坏?”

  其人舍然大喜,晓之者亦舍然大喜。

  典故

  从前在杞国,有一个胆子很小,而且有点神经质的人,他常会想到一些奇怪的问题,而让人觉得莫名其妙。有一天,他吃过晚饭以后,拿了一把大蒲扇,坐在门前乘凉,并且自言自语地说:“假如有一天,天塌了下来,那该怎么办呢?我们岂不是无路可逃,而将活活地被压死,这不就太冤枉了吗?”

  从此以后,他几乎每天为这个问题发愁、烦恼,朋友见他终日精神恍惚,脸色憔悴,都很替他担心,但是,当大家知道原因后,都跑来劝他说:“老兄啊!你何必为这件事自寻烦恼呢?天空怎么会塌下来呢?再说即使真地塌下来,那也不是你一个人忧虑发愁就可以解决的啊,想开点吧!”可是,无论人家怎么说,他都不相信,仍然时常为这个不必要的问题担忧。后来的人就根据上面这个故事,引伸成“杞人忧天”这句成语,它的主要意义在唤醒人们不要为一些不切实际的事情而忧愁。它与“庸人自扰”的意义大致相同。

本文来自互联网用户投稿,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mw.xjx100.cn/news/5793446.html

如若内容造成侵权/违法违规/事实不符,请联系我们进行投诉反馈email:809451989@qq.com,一经查实,立即删除!

相关文章

庸医文言文翻译

庸医文言文翻译  文言文是以古汉语为基础经过加工的书面语。最早根据口语写成的书面语中可能就已经有了加工。小编为你整理了庸医文言文翻译,希望对你有所参考帮助。  一、原文  有医者,自称善外科。一裨将阵回,用流矢,深入膜内,延使治,乃持剪剪去管,跪而请谢。裨…

课外文言文阅读训练答案的内容

课外文言文阅读训练答案的内容  七年级下册课外文言文阅读1:司马朗字伯达  司马朗字伯达,河内温人也。九岁,人有道其父字者,朗曰:“慢人亲者,不敬其亲者也。”客谢之。十二,试经为童子郎,监试者以其身体壮大,疑朗匿年,劾问。朗曰:“朗 之内外,累世长大,朗虽稚…

文言文古今异义词解析

文言文古今异义词解析  所谓“古今异义”是指文言词语古义与今义有差别,甚至词义相差很远。这种词义的差异,是由词义发展变化造成的。古今词义的变化有下列几种情况:  1.词义扩大。  例如:  ①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渡荆门送别》)  ②本在冀州之南,河阳…

景公出游文言文阅读及参考答案

景公出游文言文阅读及参考答案  景公出游  景公出游,问于晏子曰:吾欲观于转附、朝舞(地名),遵①海而南,至于琅琊。寡人何为能效先王之游?  善哉!君之问也!晏子再拜,曰:闻天子之诸侯为巡狩②,诸侯之天子为述职。故春省③耕而补不足者谓之游,秋省实而助不给者…

文言文《百家姓雍》的鉴赏

文言文《百家姓雍》的鉴赏  《百家姓?雍》  作者:佚名  历史来源  1、出自姬姓,以国名为氏。西周初周朝刚建立时,周文王的第十三个儿子,也就是周武王的兄弟,被封于雍地,就是现今河南省沁阳县一带。这位王子又封为伯爵,所以人称雍伯,雍伯是雍国的创始人。其后人…

《史记·刺客列传》文言文阅读答案附译文

《史记刺客列传》文言文阅读答案附译文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6—20题。(19分)  豫让者,晋人也,故尝事范氏及中行氏①,而无所知名。去而事智伯,智伯甚尊宠之。及智伯伐赵襄子,赵襄子与韩、魏合谋灭智伯,灭智伯之后而三分其地。赵襄子最怨智伯,漆其头以为饮器。…

高二复习文言文翻译指点

关于高二复习文言文翻译指点  词类活用是文言文中特有的语法现象,主要有名词的活用,动词的使动、为动、意动用法,形容词的活用。对活用词的翻译要善于通过分析句子的语法结构来确定它的词性。文言文与现代汉语相比,在词义上差别很大,但句子的语法结构基本上还是一致的。…

文言文阅读理解与答案

文言文阅读理解与答案  在日常过程学习中,大家一定都接触过文言文吧?文言文是指用文章语言,而不是日常语言写的文章。广为流传的经典文言文都有哪些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文言文阅读理解与答案,欢迎阅读与收藏。  文言文阅读理解与答案 1  魏征,钜鹿人也,近徙…

文言文阅读练习及答案

文言文阅读练习及答案模板  文言文阅读。(12分)  欧阳公讳晔,字日华。少而所与亲旧,后或甚贵,终身不造其门。初为随州推官,治狱之难决者三十六。大洪山奇峰寺聚僧数百人,转运使①疑其积物多而僧为奸利,命公往籍之。僧以白金千两馈公,公笑曰:“吾安用此? 然汝能听我…

高考语文文言文阅读的复习方法

高考语文文言文阅读的复习方法  高考语文文言文主旨把握  研读高考语文文言文课本。在复习时不要轻易舍弃课本,反而还要加强对课本的复习。只要认真分析一下历年的高考试题就会发现,每年的文言文试题都和中学阶段学习的文言文课文有着密切的联系,尽管选的文段我们没有见…

陶侃母教子文言文翻译

陶侃母教子文言文翻译  陶侃是东晋的大将军,对国家来说,他是栋梁,对老百姓来说,如同父母,世人敬重他.本文为大家整理了陶侃母教子文言文翻译,仅供参考!  【原文】  陶侃母湛氏,豫章新淦人。初侃父丹聘为妾,生侃。而陶氏贫贱,湛每纺绩赀给之,使交结胜己。侃少为浔阳…

《晏子使楚之晏子谏杀烛邹》阅读答案

关于《晏子使楚之晏子谏杀烛邹》阅读答案晏子谏杀烛邹景公好弋,使烛邹主鸟而亡之。公怒,诏吏杀之。晏子曰:“烛邹之罪有三,请数之以其罪而杀之。”公日:“可。”于是召而数之公前,曰:“烛邹!汝为吾君主鸟而亡之,是罪一也…

晏子谏杀烛邹 阅读答案

晏子谏杀烛邹 阅读答案古人云:“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可见,古人对阅读的情有独钟。其实,对于任何人而言,阅读最大的好处在于:它让求知的人从中获知,让无知的人变得有知。关于《晏子谏杀烛邹》阅读答案,大家一起来学习一下吧。景公好弋,…

文言文千里之马的原译文

关于文言文千里之马的原译文  千里之马  古之君人,有以千金求千里马者,三年不能得。涓人言于君曰:"请求之。"君遣之。三月得千里马;马已死,买其骨五百金,返以报君。君大怒曰:"所求者生马,安事死马① 而捐②五百金!"涓人对曰:"死马且买之…

高考必考文言文名句

高考必考文言文名句  文言文是以古汉语口语为基础的书面语,在远古时代文言文与口语的差异微乎其微。下面是关于高考必考文言文名句的内容,欢迎阅读!  1、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韩愈《师说》)  2、人生易老天难老,岁岁重阳。今又重阳,战…

文言文练习与参考答案

文言文练习与参考答案  阅读下面文章,回答下列小题。  何易于尝为益昌令。县距刺史治所四十里,城嘉陵江南。刺史崔朴尝乘春自上游,多从宾客歌洒,泛舟东下,直出益昌旁。至则索民挽舟。易于即自腰笏,引舟上下。刺史惊问状。易于曰:“方春百姓不耕即蚕隙不可夺易于为属…

《哀江南赋序》文言文翻译

《哀江南赋序》文言文翻译  《哀江南赋》是南北朝时期庾信所写的一首赋,用来伤悼梁朝灭亡和哀叹个人身世,以其独特格局,陈述梁朝的成败兴亡、梁朝腐朽无能,侯景之乱和江陵之祸的前因后果。下面,小编为大家分享《哀江南赋序》文言文翻译,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原文 …

初中语文文言文花朝节

初中语文文言文花朝节  燕地寒,花朝节后,余寒犹厉。冻风时作,作则飞沙走砾。局促一室之内,欲出不得。每冒风驰行,未百步辄返。  廿二日天稍和,偕数友出东直,至满井。高柳夹堤,土膏微润,一望空阔,若脱笼之鹄。于时冰皮始解,波色乍明,鳞浪层层,清澈见底,晶晶然…

文言文专项阅读:《周公诫子》

文言文专项阅读:《周公诫子》  周公诫子  成王封伯禽于鲁,周公诫之曰:“往矣!子无以鲁国骄士。吾,文王之子,武王之弟,成王之叔父也,又相天子,吾于天下亦不轻矣。然一沐三握发,一饭三吐哺,犹恐失天下之士。吾闻德行宽裕,守之以恭者,荣;土地广大,守以俭者,安;…

方孝孺《深虑论》文言文及翻译

方孝孺《深虑论》文言文及翻译  《深虑论》是一篇史论。作者列举历代兴亡的史实,指出历代君王仅仅片面地吸取前代灭亡的教训而忽略了另外一些被掩盖的问题,但却将原因归结为非人智能所虑及的天意。论证“祸常发于所忽之中,而乱常起于不足疑之事”,目的在于给明代统治者提…
最新文章